工作动态
在云和县档案馆恒温恒湿的修复室里,灯光聚焦于0.02毫米的超薄刀锋。当酸化发脆的《魏氏诗集》在修复技艺下焕发新生,辛亥革命先驱魏兰的诗稿笔迹随之苏醒。这场以毫米为单位的“时空修补术”,正解码着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。
修复《魏兰珍档》现场
在省档案馆的指导下,今年5月启动的《魏氏珍档》修复工程,用13道精密工序对抗时间:从酸碱检测揭示纸张的“衰老密码”,到采用专业修补工艺,精心填补、托裱脆裂的墨迹,让辛亥风云在处州山城的方寸之间重获呼吸。
魏兰(1866-1928),字石生,不仅是书画双绝的文人,更是光复会领导人之一,辛亥革命先行者。陶成章在《浙案纪略》中直言:“酿成皖浙案之原动力者,其人有三:曰敖嘉熊、曰魏兰、曰陶成章”,这份珍贵档案的记载,明确了魏兰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地位。
魏兰所著《浮云集》诗集 | 陶成章所著《浙案纪略》 |
1884年,19岁的魏兰被迫遵从父命参加处州府试,却以一场惊世之举反抗科举僵化制度——他未按考题撰写八股文,反在考卷上挥毫绘出《云和县全图》,以地理实图替代道德空谈。考官赏识其才情与格局,竟破格录取他为秀才。这一离经叛道的“地图答卷”,不仅成为地方美谈,更埋下魏兰毕生变革的种子。
《云和县全图》
在修复学堂教材时,油墨渗透的纸背显露出特殊符号。结合档案研究发现,1906年魏兰创办的“云和先志学堂”,表面是新式教育机构,实为革命据点。陶成章化名“启东”在此授课,他们编写的教材中,暗语系统与革命思想交织,如今通过档案修复技术还原的批注,揭开了那段隐秘而炽热的革命岁月。
更珍贵的是1923年魏兰写给三子魏亦可的家书。修复师通过红外成像技术,让褪色字迹重见天日。信中“国家之根本不在于兵,而在于富,富国之道在于商工,商工之根本先在于农”的论述,不仅展现了“以农为本、工贸并举”的实业兴国思想,更通过字里行间的墨渍晕染,触摸到一位革命者对民生的深沉关切。魏兰创办“云和中学”、开设“定兴花边厂”,在云和黄水碓、景宁鹤溪镇设分厂,推动“云和雪梨”科学栽培等事迹,都在档案中留下了详实的记录。
魏兰写给三子亦可的家书
当珍档的虫洞被桑皮纸填补,辛亥先驱的理想正穿透百年尘埃,照亮新时代的答卷。如今,《魏兰珍档》修复工作仍在继续。每件档案的修复过程都被完整记录,从病害检测报告到修复前后对比影像,构建起立体化的档案生命全周期管理体系。这些重获新生的历史遗存,不仅是魏兰个人生平的具象化呈现,更是解读辛亥革命浙江篇章的重要文本。它们以档案特有的凭证价值与历史智慧,持续为地方文化研究注入鲜活力量,激励后人从故纸堆中汲取精神养分,在新时代续写奋斗华章。
作者:云和县档案馆 官义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