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仙都百詠》
发布日期:2023- 02- 20 信息来源: 文化编研科 浏览次数:

乾隆十九年(1754),刚年逾不惑的王诰来任缙云县训导。他在认真教书育人的同时,非常爱好游览探究仙都的奇山异水和名胜古迹。但仙都山深林密,没有一个导游或同伴,也是孤掌难鸣啊。岂料天从人愿,仙都沐白庠生麻成锦(1723~1775)“喜为东道主,偕其族之良,相与追陪,穷探仙都诸胜”(光绪《缙云县志》)。他们“拄杖吏隐之峰,结茅忘归之洞。朝陡初阳,夕坐醉月。餐之玉甑,挂瓢金花,驻鹤问渔,翔鸾梯云。仙掌招摇,螺髻拥护,往来小蓬莱间”(《仙都百咏》朱琰“原序”)。王诰则每游一景,就写诗一首,日积月累,游逾百景,吟逾百诗。

乾隆廿三年(1758),南海冯慈来任缙云知县。他阅读了王诰的《仙都百咏》诗稿,惊叹之余,欣然为其诗集作序,并准备马上帮助王训导出版印行。不料诗集没有出版,冯知县就调任他处,王训导也因母亲亡故,回家丁忧。诗集的印行,由此杳如黄鹤。

王训导大约于乾隆廿五年离缙回家丁忧,三十三年往京师应试候职,仍随身携带《仙都百咏》手稿,给僚友朱琰品读、求序,足见其对诗稿的珍爱之深,也充分显露了他印行诗稿的心愿之切。

真可谓“苦心人,天不负;有志者,事竟成。”隐鳞藏彩三十年的《仙都百咏》诗稿,终于遇到了印行于世的转机。那是乾隆五十九年(1794)春,缙云县城选贡生丁国辅(字廷佐。以孝闻,于友谊尤笃。)去看望王训导,问及《仙都百咏》诗稿的命运。王老言来,闻者诧叹,慨然承诺,设法助之印行。他回到缙云,立即找曾经从王诰读书的兄长丁国华(字廷英。以贡生授福建泉州府浯州场盐大使),商议《仙都百咏》印行事宜。丁国华曾与知县一起重建龙津大桥,即将竣工,接着就要董建东渡大桥,是一个肯行善、干大事的人。于是兄弟俩号召同伴及后来之秀,集费若干。在此同时,又请画家绘“仙都小憩图”20幅,与仙都百景百咏珠联璧合。旋即恳请梁侍讲亲写序言,并安排制版印刷,数十年前结集的《仙都百咏》,终于大功得以告成!

时光荏苒,更因兵匪之祸、水火之灾,加上鼠啮蠹蚀,不断造成古籍的残缺或亡佚。故《仙都百咏》至民国之初,原刻本已鲜有留存。时有靖岳村胡练溪,检点先祖父所遗藏书,有《仙都百咏》,读之脍炙人口。于是,恳请缙云县知事桂铸西作序,于民国十四年(1925)出资重印,使这一古籍文献,重辉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