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|
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,便于汲取更多阳光雨露,但块茎始终在根部,而藤蔓的扩张则让块茎更加粗壮——形象地描绘了“地瓜经济”形态。 2004年,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,提出了著名的“地瓜经济”理论,核心要义即“跳出浙江发展浙江”。今年的“新春第一会”上,浙江把实施“地瓜经济”提能升级“一号开放工程”,纳入全省“三个一号工程”之列,引来诸多目光。 对外界而言,浙商众所周知,但鲜为人知的还有一支“浙农军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其规模近30万人,在省外承包土地约300万亩,产值约400亿元,相当于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/4。可以说,农民“走出去”发展,为化解浙江人多地少的瓶颈制约,开辟出一片新天地。 “地瓜经济”的奥妙之处在于,“强藤蔓”方能“壮块茎”,两者间的营养互输很关键。最近,记者在丽水市缙云县采访发现,当地茭白、烧饼和麻鸭三个产业经过多年发展,如“藤蔓”与“块茎”般形成良性互动,小产业派生大产值,富民效应十分显著,对于发展山区农业经济颇具借鉴价值。
带着模式勇闯天下 这些年,缙云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斌很难着家,因为外头的基地越扩越大。利用海拔差和地域差,再配套冷库,基本可实现全年供应。8月中旬正是本地茭白的空档期,记者抵达合作社时,一车来自云南的高山茭白正抓紧卸货。 千里之外的茭白田里,每天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王斌要张罗好采茭工。最高峰时有600多人,白天割茭白、晚上装袋,一天工资500元。如同“麦客”一样,他们随茭白依次成熟迁徙,数量多达万人。 王斌主外,合作伙伴樊炜峰则主内。本地空间有限,种茭才500亩,无需多费心力,樊炜峰更多精力在市场。有着15年茭白经销史的他,清楚掌握哪个地区更爱何种茭白,周到安排对应产区。此外,合作社还负责收购新建镇1万多亩本地茭白。 在王斌看来,缙云是至关重要的大后方。县里有着成熟链条,不仅输出整套技术,甚至还将专用的袖套、水鞋、镰刀等也悉数带出。更关键的是,政府出面与众多科研院所合作,选育新品种、研究新技术,尤其是茭白专用肥的问世,这些对于他们在外更好发展十分重要。 今年,两人又有新创举:在辽宁落地了一个育种基地,从那里育出的茭苗,成熟后个头特别大。试验了几年后,眼见技术稳定,方才加大推广力度,这一季的茭苗有望覆盖4000亩。其背后,就是缙云县政产学研用的高度协同。 茭白是缙云最大的农业产业,本地6万多亩,县外却有8万多亩,从业人员3.5万余人。如今,当地已形成健全的集散网络,外头近一半产量拉回县里分销,派发至各地市场。因此,去年,尽管茭白一产产值为4.7亿元,带动全产业链产值却高达18亿元。 相对而言,缙云另一富民产业——烧饼,从业者更像一支“蚂蚁雄兵”,只需一身技艺、一只烧饼桶,就能开办“夫妻摊”。为推动“烧饼师傅”更好走出去,县里久久为功,着实下了一番功夫。 吕樟金兄妹四人,皆为高级缙云烧饼师傅。经营得当,一年能“烤”百万元产值,这并非创业神话。针对技术培训,县里有机构、有基地,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;开办示范门店,又有1万到3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贴;若缺资金,还予贴息贷款。 如今,缙云烧饼从业人员达到2.4万人,全国各地开出了699家示范点、8000多个草根摊位。像吕樟金所在的北山村,光“高级师傅”就有近百人。去年,烧饼产值突破了30亿元,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。
搭建平台培强“地瓜” 65岁的涂忠亮是烧瓷的一把好手。此前,因为土缸土罐等被塑料制品替代,差点让他放弃代代相传的手艺,眼见烧饼渐火,涂忠亮转行烧制炉芯,果然柳暗花明。每年,从他这儿出货的烧饼桶就有数千只。 壶镇镇吉安村自古开窑,如今,窑火灭了,炉芯生意倒是走旺,像涂忠亮这样改行的还有几家,反倒成了“炉芯村”。当然,一个炉芯能用四五年,复购率并不高,若要讲缙云烧饼留在本地的“块茎”,还得属灵魂味道所在的菜干。 缙云菜干须用九头芥,采取低盐发酵腌制,得经过“三蒸三晒”,方具独特风味。东方镇既做烧饼,也制菜干。然而过去,芥菜种植与加工均为单家独户分散经营,不仅难成气候,质量更是参差不齐。“菜味居”的引入,有望打破格局。“菜味居”老板范涛与科研院所联手,聚焦清洗、脱水、烘干、回卤等一个个环节攻关,既保留传统工艺与味道,又尽可能机械化与流水线。如今,这条生产线就落户东方镇的农事服务中心。 根据设计产能,“菜味居”一个生产季能消耗500亩九头芥。由此,镇里放心动员适度规模种植。九头芥10月种下,到翌年春天收获,正好可让冬季无闲田。眼下,不少稻农正尝试与芥菜轮作,一地可双收。新发展连片20亩以上的,县里还有200元每亩的一次性补助。 在缙云县副县长朱平看来,走出去是为了在更大空间实现更大发展,但最终目的还在让“块茎”更加粗壮硕大。如何培强“地瓜”?平台很关键。对此,县里专门辟出用地指标,建设农产品加工小微园,致力于打造多功能、复合型、创新型的农业综合体。 如果顺利,虞挥明年就可将旗下欣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搬至园区。年轻人思路活,接下父亲的“养鸭衣钵”后,他紧跟潮流,开电商、做直播,将“缙云麻鸭”衍生出数十种产品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去年产值达到了8000多万元。 20多年前,缙云就有“四万鸭农闯天下”之说。如今,全产业链产值达21.8亿元。虞挥虽不外出养鸭,但在当地,他操持着“缙云麻鸭”的原种场,每年输出100万羽,供全国千余户鸭农。另一头,他每年收购鸭蛋150吨,以及150万只无法产蛋的“退役鸭”,带动鸭农人均增收两万多元。
品牌贯通“内外管道” 如果说搭建平台,是为了吸引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先进要素,从而把“块茎”做大做强。那么,“块茎”与四面八方的“藤蔓”如何互输营养?当然,像菜干原料销出去,茭白、鸭蛋、麻鸭等收进来,这些都属于互输范畴,但深层次的还在品牌赋能。“现象级”的缙云烧饼飘红就十分典型。 2014年,缙云将发展烧饼产业列入地方党委、政府的重点工作。为此,还专门成立“缙云烧饼品牌办公室”,给予专职编制、安排专项资金,统筹负责烧饼行业标准的制定、统一品牌形象的输出、烧饼师傅的培训等。 过去,烧饼师傅们单打独斗,难有影响力。后来,政府统一注册商标、统一门店形象,每年举办“烧饼文化节”,带着大师们亮相各大节会,并且不断研发新产品,力度和声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。其实,“缙云烧饼”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同样受益,打开名气不就通过遍布各地的门店,再惠及千家万户。 由政府出面打品牌、办节会,提升在外影响力和知名度,对于该做法带来的综合效应,从事茭白经销十余载的李春萌深有感触。每年,从她的五羊湾果蔬专业合作社销售出去的茭白就达1.8万多吨,产值7000多万元,甚至远销国外,这就是“借船出海”。 现在,缙云的茭白还与麻鸭来了个“联名”。在朱平看来,既是为了提高土地综合效益,“茭鸭共生”模式示范区亩均产出能超过两万元,也是体现生态价值、彰显文化内涵。因为早在700年前,就有了“缙云茭鸭共生系统”。如今,其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,无疑对提高茭白和麻鸭的名气均大有裨益。效益见好,在前路乡,茭田里套养麻鸭的越来越多。 为了擦亮“缙云麻鸭”这张金名片,虞挥也有计划。在县里的支持下,他即将投资建设三产融合的麻鸭产业园。经过多年努力,缙云麻鸭已能卖到128元一只,身价倍增。“我希望未来,无论县内县外,缙云麻鸭所产的鸭蛋,加工而成的各类产品,都能打上‘缙云麻鸭’的品牌,市场也能认可,更能卖出好价格。” 越来越多的梦想正照进现实。目前,缙云已形成了惠及千家万户的独特富民经济,除去这三大尤为典型的“地瓜经济”,还有黄茶、爽面和杨梅,因颜色各异,被誉为“五彩农业”。去年,全省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实绩考核,缙云实现“七连优”,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14年保持高位增长,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更是连续10年增幅超过15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