档案解读
为应对当时国际上反动势力联合反华的严峻形势,1964年5月,中共中央决定,对国民经济作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,对国家经济及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电子、能源、航空、兵器等相关工业相继内迁西南、西北等战略纵深地区,史称“大三线建设”。处于“一线”“二线”的东部、中部省份(上海、福建、浙江、安徽等省市)的腹地由各省市党政军领导,建设“小三线”。
经多方审定,最后确定闽浙赣边界仙霞岭山区的龙泉、云和、遂昌等县为浙江省在浙南的后方基地,浙西的淳安、临安县为浙江省在浙西的后方基地。1964年12月3日,浙江省委决定,在丽水境内建设有4个国防工业企业,即在云和的新华机械厂,在龙泉的红旗机械厂,在遂昌的栲胶厂、永新化工厂。丽水地区成了浙江省“小三线”建设重点地区。
作为“小三线”建设的后方基地,中共丽水地委、丽水军分区迅速贯彻省委指示,做到“要人给人,要物给物”,按照“靠山、分散、隐蔽”的原则,抓好龙泉、遂昌、云和三县“小三线”项目的落实。各个建设工程项目都成立指挥部,从机关部门抽调得力干部参加指挥部工作,具体参与选址比较、定点、征地、设计,发动各地民工,解决建设中的疑难问题等,举全地区之力,为工程顺利开工提供组织保障。同时,上马一批工厂、技校、水电站、国防公路、油库、战备医院、机要档案馆等配套项目。
图为俯瞰龙泉红旗机械厂旧址
在省委的大力支持下,经过丽水地区干部、群众和各地建设者的共同努力,在1965年到1967年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,丽水山区“小三线”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,一批民居式的“小三线”厂房落成,重要设备进入山洞车间,各厂相继投产,共有职工近万人。

龙泉红旗机械厂车间
对于丽水山区来说,“小三线”建设的30多个项目,规模大、时间长、影响大,是丽水建设史上非同寻常的。建设者们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。同时密切了中央、省和丽水地方的联系,带动了丽水地方工业、小水电建设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,培养了一支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,为当地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,对推进丽水地区的工业经济和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。
参考资料:《中国共产党浙江丽水历史》第二卷(1949-1978)